以依法治国为依托努力实现中国梦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会计学院 赵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会议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形势的清醒判断、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历史使命的勇于担当,深刻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首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依法治国”犹如一声巨雷,在祖国的大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极大反应,各地群众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并积极热议大会盛况,对依法治国的美好前景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面对的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在这个关键时刻,依法治国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现实中,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需要发挥法治的引领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是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力度和决心。
在中国的现阶段,依法治国说的直白一些就是依宪治国,核心是法治。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更是现阶段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建设法治中国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的基本内涵,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即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的基本原则就是“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的原则,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按照这些基本的内涵和原则去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愿景才会宏大而壮观。
依法治国要求高度重视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社会,法治是治理的基本方式。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在治理上具有其他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的法治程度,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有力的引擎,国家治理应当纳入理性的法治轨道,这样实现中国梦的宏大工程才会植根于规范的制度体系中去。
总之,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应该也必须做到自觉主动地以宪法为准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既是对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的认识和态度,同时也是依法治国对我们的思维和观念提出的更高要求。无论是各级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应当养成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如此循环往复,整个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就自然会蔚然成风。
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克服于己无责、于己无利的认识和思想,主动把依法治国的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在学法、守法的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法治国在全社会的深入人心贡献力量。同时要更加注重实效,不断完善法治思维,坚决克服“权大于法”的人治思维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集中民智,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的利益主体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奋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用法治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增强中国梦的向心力、凝聚力,让法治中国与美丽中国、文明中国、平安中国相互呼应,奋勇向前。